年,有四个姑娘加入了安徽大学文学院的大家庭,就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因为特殊的缘分,四个人住进了同一间宿舍。朝夕相伴四年光景,如今四个姑娘都已被自己心仪的高校录取,即将开始崭新的研究生生活。四个姑娘身上有很多共同点,又有很多不一样。对于过去,在安大读书的日子里每个人都觉得充实,对于未来,还是和当年刚刚读完中学一样,充满着许多的想象。
李晓燕
考研华东师范大学
“我希望自己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见识不同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广阔的人生。”
谈及在安徽大学读书的日子,李晓燕说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普通,大概中等的样子,没有获得过奖学金,平时也有认真上课考前认真背书,但是考试成绩总是不太理想,有的时候就很怀疑自己不太适合大学的学习,可能是“能力不够或者不够自律不够勤奋”。
“我特别爱玩,”她说,“我还担任了班级的团支书,加入了学校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我还很喜欢书法,加入了书法协会。因为我本身比较难静下来,而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在凝神静气,就可以安静一会。”
练习书法与逛吃逛吃
尽管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李晓燕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一直保持的很好。她非常崇拜古汉老师刘刚,觉得他真的学识非常的渊博,又很有个人魅力。另外还有基础英语老师张军,他的英语口语非常的好,并且善于寓教于乐,用课堂小游戏的方式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大三寒假的时候李晓燕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变化,她有了心仪的考研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并且从目标确定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当然中间有过动摇,毕竟自己的成绩是现实的,身边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好高骛远”,但也有老师和同学,包括考上华东师大的学姐支持她、帮助她。她选择了坚持,每天在图书馆、自习室看书、背书、做题的念想还是华师,最终她一举考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回望过去,她满怀感激。“教主”唐宸对同学们非常关心,一直督促各位学习,还会给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同学们送好吃的;室友们都非常的热情,对她的学习帮助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有两个室友都去参加了华东师大的保研夏令营,她们知道李晓燕的华师梦,于是把夏令营的形式内容以及老师问他们的问题都告诉了李晓燕,并要求她都记下来,好好准备,这令李晓燕非常感动,觉得自己的舍友对自己非常上心。
特别要感谢的还有一位名叫杨春燕的同学,两个人互相鼓励与陪伴,走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
“我认为自己在安大的生活过得很满意。”
虽说偶尔也有压力非常大的时候,但李晓燕的时间规划却并不是特别拼命的那种。她选择早睡早起,用充沛的精力好好学习,这一点也是整个宿舍的共识,大家都更倾向于找准一个令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而不是找到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努力的方式。
“我是一个心态特别好的人,很多事情决定了就不会回头去后悔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要换学校,少了很多犹豫不决的时间,还是挺好的。”在李晓燕看来,心态真的对考研有着更多的意义。
如今本科毕业答辩也已经结束的她对于研究生生活的期待就是想要多多体验做国际汉语教师的感觉,利用好研究生出国交流、社会实践的机会,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她谈到了自己高三时的英语老师,老师在孔子学院工作过的经历在她心里埋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填报安徽大学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汉国教专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朋友Mary,Mary和李晓燕互相在语言学习上给予对方支持,两人相处十分愉快,这份跨国的友谊也再一次激发了李晓燕做国际汉语教师的兴趣。
我忽然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不知道她的那位英语老师是不是安徽大学毕业的,但就在我们学校,出国做国际汉语教师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之后也选择在中学任教,他们的异国经历,会不会就在某次闲谈中激发了某个孩子的兴趣,从而像李晓燕这样,有了这样一种人生规划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汉国教这个与教育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专业就好比一棵大树,正在吸引着无数充满好奇的小鸟在上面停歇。
赵可越同学
保研南京大学
“如果还有很多迷茫和纠结一时无法解决,就交给时机吧。”
赵可越从入学一开始就坚定地立下了争取保研的目标。保研需要看三个学年的成绩,院校还要考虑四六级英语水平、学术水平、专业书目阅读量等等各个方面,所以她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如果想保研,战线需要拉得比较长,努力也不能只是一时一刻的。”经过努力,她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大一、大二获得了学年总绩点的第一名,大三则是第二名,并最终如愿获得了保研资格。
对于她的成绩,小编表示非常羡慕,并且表示非常希望在学习方法上取取经,但是她对此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作用不是很大,在我心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永远是自己找到的,同样,别人的鼓励和鸡汤也不会比自己的信念更加有用。”
的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必要刻意去模仿他人,要敢于去寻找自己的道路。
“我认为在大学里,就学习而言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那就会有怎样的结果,松懈一些和紧绷一些可能就会不一样,但要说到智商,我觉得既然高考使我们走到了一起,那其实这个因素就没有什么重要性了,努力程度比智商要重要的多。”
当我问及赵可越奖优、竞赛的情况时,她没有给出详细展开的说明,我对此表示疑惑,她解释道:“对于文科而言,能够参加的竞赛非常少,而且实际上对保研的作用是有限的,选择保研的话就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成绩和锻炼学术能力上。”这一点我之前确实是没有想到的,我的惯性思维确实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希望保研的同学也要注意到这一点。
与李晓燕有所不同,赵可越认为自己“不是特别利落果断的人,动摇犹豫算是常态。”“在南大与华师之间纠结,在专硕与学硕之间纠结,甚至直到最后确认保研信息的时候还在纠结。”我问道:“学姐能否详细讲讲在这期间纠结了什么,最后又是怎样做出决定的?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上了大学以后,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的同学们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焦虑,不知该何去何从,就比如最近的大二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流,很多同学思来想去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似乎有很多人都需要一个指导。”
赵可越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她说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不好说,但最后就是做出了一个选择,选择了就选择了,内心还在纠结也就不管了。处于这样的状态说不清好不好,因为本身性格如此,她这样宽慰有类似心理的学弟学妹:“有大方向上的判断与努力方向是很重要的,如果还有很多迷茫和纠结一时无法解决,就交给时机吧。”
“说到底有些时候人还是太贪心了吧。”她这样总结说。
赵可越的字很漂亮,她的空间里有很多自己手抄的句子。
我问她是不是有辛苦地练过,她说只是上学的时候看到有位老师的自己特别漂亮,于是自己就不断地去模仿而已。话题也就此聊到了学习以外的事情,她曾在广播台当过两年节目策划和栏目负责人,参加过手工社和魔术社,手工还是学了一点,但一个魔术都没学会。赵可越在电话里“哭诉”大一大二在广播站工作的辛苦,每周写字的稿子,而且还是自己一个人构思两个人对话的那种,她笑称每次写稿“感觉自己就要人格分裂了”,但她也觉得参与一些这样的工作是比较锻炼人的,她跟我说自己身边有的同学就是把重心放在学生工作上,而不是考场里,每天高高兴兴地参加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毕业了选择直接就业,也很顺利地找到了工作。
谈到这里,我问她在你看来什么样的大学生活算是比较成功的?她的回答是:“过的快乐且有意义就好”大学里有很多很多的选择,和过去不同的是我们真的不是就只有好好学习一条路,当然基本的知识还是要好好掌握,但只要你所做的事情,你能从中找到意义,得到收获的满足,那就是你应该走的路。
杨景
保研北京师范大学
“我不想给生活太多限定,我想尽可能多地尝试自己未做过的事。”
杨景是一位学习兴趣非常广泛的学生,她的成绩也很好,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但她同时又是一个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人,她一直都很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对于大学能够接触到的课程,她认为选择的标准不要掺杂太多功利的因素,多从兴趣出发认真地去研究一门学问才应该是比较有意义的,并且选择一些对于未来专业规划有帮助的课能让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打算。文字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她都有所涉猎,在准备面试之前还自学了葫芦丝,参加了多种竞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名次,可以说杨景的大学生活过的非常充实。她也有一种信念就是不给生活太多的限定,一切都是未知的,自由去探索就好。
但同时她也强调,生活的丰富应该安排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能够做到每一项任务都不拖延就好。
杨景在练习葫芦丝
她对自己本课阶段的学习有着比较清晰的概念。在她看来,本科阶段很难写出特别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尽可能多地阅读前人的文献,学习研究思路和论文架构及格式更为重要。简单的来说,打好基础是本科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很多老师和学长学姐都有强调过。而那些自己选修的课程,自己学习过钻研过的非本专业知识,也使得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而至于学习方法,杨景的观点和赵可越有比较相似的地方,她也不认为有什么神奇的方法可以供人去模仿,每个人都有最适用于自己的方法。
杨景特别提到了一位在自己保研之路上给予很大帮助的老师——马刚老师,当时正在华师大夏令营的杨景遇到了一些学术上的难题,于是她就“很冒昧地给马老师发了邮件”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马老师在第一时间给她打了电话,细心地指导这个问题该怎么理解,并且表示自己因为在外地没法给她找什么资料,就分享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