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按:这是年元旦借杭州经典诵读读书会邀我讲座之机,对我多年生生学堂义塾实践的一个反思和总结。所讲都是从我真实的体验中来,其次印证于前辈或同仁的经验。我不是一个喜欢从文字到文字的学者,而是一个人文实践者。里面的信息量比较大,费了不少工夫整理成文字,是方便大家先粗略扫一眼,然后可以挑你感兴趣的点看,真有兴趣,或可再看看全文或视频。衷心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批评指正,以便于我们今后的实践。个别地方做了修饰和补充。柴梦丽同学参与了初步整理,表示感谢!*特别提醒:文章很长,或许只有在这方面有真实体验的朋友才有兴趣有耐心看完吧^-^*如想了解更多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的资料参生生学堂网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内容提要
先呢看一下我今天讲的大致的一些内容啊,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交流。
第一个呢就是因为张印萍老师跟我讲,今天报名的可能有1/3是新的志愿者,所以还是希望讲一点老调重弹的内容,就是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的基本的一些想法。然后我借着这些基本的理念再来反思一下当前“读经”这个事情当中存在的那么一些问题。我相信很多在实践当中的朋友,这些年来,如果真心诚意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后第二个呢就是关于“平常心”的问题,因为这十几年来也接触过不少读经圈以及其他的各流的这样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组织,其实在很多地方,我个人认为确实有一些走得比较偏的地方,当然也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那么我想借我们这一百多年来关于“读经”问题的争论,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一个新问题,不是王财贵老师或者年十位著名学者提出要复兴传统文化才成为一个问题,它其实是自从年蔡元培先生废止读经之后,它一直是个问题,而且不断的每过十几年,除了抗战之后,每过十年都有一次争论,那么这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那么我想也借这么一个历史的事情来给大家作一些回应。
第三个就是“公益心”的问题,因为杭州经典诵读读书会是一个公益组织,我自己做的也是公益,那么文化跟公益或者说文化跟做社会工作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想也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那么时间我想大概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如果说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做一些探讨。
●什么是“经典”?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谈一谈儿童经典诵读的一些基本理念,我想分四个问题来讲,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读“经典”,我把引号打在“经典”这两个字,我们先来说文解字一下,“经”这个字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繁体字(經),左边是个绞丝旁(糹),绞丝旁就是代表它跟丝织品有关,对吧,右边这个形状(巠)像什么?我这里附了一张图,象形的图,像什么东西啊?织布机。中间有三条线象征的就是织布机的三条经线,所谓“经”,大家知道织布都是先把经线定下来,再织上纬线的,用梭子,织上纬线,是吧,所以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永恒的。所以“经”的意义在于,它给人生奠基下最基本的主线。为什么孩子要读经典?也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主线(经线)建立了,那么纬线织上去才能织成一块布,否则的话呢全是一团乱麻。我是大学老师,有些年轻人正是因为他的基本价值,我们现在叫三观是吧,建不起来,所以他的一生可能都是乱的,一团乱麻,如果人生能够及早地建立下基本的志向跟主线,那么他整个人生就可以编织出绚烂的篇章来,我觉得这就是“经”的意义。“典”的意思大家看一看,典是两个手拿着一本书,或者说桌上放了一本书,是吧,书以前是那个竹简。所谓经典就是能够给人生、给生命奠基下基本主线的这么一些典籍。
●浅阅读和碎片化
那么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就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当中,特别是人文文科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尤其现在因为手机、网络普及之后,人们的阅读事实上是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浅化。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当中,我大儿子也在读小学,你看到其实学校里面对阅读的重视实际上是很重视很重视的,阅读的量也很大,但为什么他的人文素养,或者哪怕只看他的文字水平、读写能力,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现在的孩子读的书数量上可能远远比那个时代私塾里面读的书数量要多得多,但是为什么他的素养还是远远及不上那些私塾出身的孩子这么有文化素养,就是因为它是浅的阅读,一直都是些小明小红小猫小狗,基本上就这么一些内容是吧,比较浅的内容,所以量再多也没有用,它只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所以很难进入一个真正深层次的系统上。而且大家知道现在学校里面搞这个阅读也在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吧,我听说过这么一个名词,其实也是相对于碎片化而言的,比如说我们《论语》挑了几章,哪怕这几章其实也是东拉西扯随便拎几章过来,其实读过之后也不知所以然,对吧。所以我们读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碎碎片片的,然后我们学完了这6年或者12年或者更多年,我们到底学了些什么东西,因为永远可能停留在这么一些浅层的地方,这样一个程度上面。
●吃零食和吃正餐
所以我自己打一个比方,相当于是吃零食跟吃正餐一样的,我们那些阅读其实都是在吃零食,零零碎碎的一些东西,我吃一颗话梅或者吃一个薯片,但是如果正餐不吃好,我不反对吃零食,零食可以吃,小孩子都喜欢吃零食,但是你只有吃好正餐,零食才不至于破坏它整个的营养结构,你整天吃零食就妨碍了吃正餐。像我儿子也是这样的,有时候零食吃饱了,饭就吃不下了对吧,这种情况我相信很多。而且很有意义的一点就在于,很多人说读经难,读经需要家长花功夫,这是必然的必需的,因为吃正餐,你们哪个母亲或者哪个父亲在培养你的孩子的时候,你没有遇到过让他吃饭是件困难的事情,让他坐在那里吃饭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吧。吃正餐是要培养的,是要养成的,吃零食是不需要培养的,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对不对。
●中国书是读得完的?——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
然后我给大家看一篇文章,可能会有一点启发,这本书的链接待会这个PPT大家可以拷过去,我生生学堂网站里面有篇文章的链接。金克木先生,金克木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的是吧,蛮中国文化的一个名字,大家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他是“未名四老”之一,跟季羡林等四个人并称为“未名四老”(未名即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梵文,研究印度文化的这么一个学者,他有一本书叫《书读完了》,有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的第一篇,就叫《书读完了》,这篇文章很有意思的。
他说我老早的时候听到过这么一则轶事,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有一次去拜访夏曾佑先生,夏曾佑是比他更老一辈的晚清的学者,夏曾佑先生说我非常羡慕啊你们还可以读外文,我不识外国字,我只能读中国书,但是中国书我都读完了,没什么好读的了。
然后当时陈寅恪先生就认为这怎么可能呢,中国书那是浩如烟海,你怎么这么大口气说全部读完了呢?但是陈寅恪先生他晚年的时候,他发现这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他说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但是金克木先生说讲这则轶事的人卖了一个关子,没当时没问是这几十种是哪些书。然后他说我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解解密,或者说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给你们讲讲到底是为什么夏曾佑、陈寅恪会认为中国书是读得完的。
他说那两位学者为什么会说中国的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你看他下面讲的是非常漂亮的啊:“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和系统,也就是说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就是所谓的最基本的书。”
然后他说如果你这些最基本的书,如果终其一生不去接触的话,那么中国整个历史文化传统当中他们之后的一些书你可能都读不懂。他后面讲这个问题,他说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十部书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不但这些由“经”衍生出来的书没有办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这许多的戏剧,里面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很有意思的,这话讲完,他就补了一句话,他说我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有兴趣大家可以读读这篇文章,他这篇文章说我不提倡复古读经,但是他通篇的意思其实还是要叫大家去读这些经典,非常有意思的,你全文去读一读还比较长的。
●历代官定的经书
好,那么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问题,这些最基本的书到底有哪些呢?我们今天可能很多在搞读经的这些朋友,可能认为经经经好像是一些非常神圣的一直在上面不会变动的东西,我刚才不也说经是经线嘛。“经”在整个中国春秋战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界定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就我们儿童经典诵读来讲,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一般从哪本书开始读?很多人最熟悉的是《学庸论语》那本是吧,《大学》《中庸》《论语》。《大学》《中庸》出自《礼记》的对不对,这两本书(其实是两篇文章)其实在汉代,或者说基本上在宋以前并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还有一本《论语》,很多人可能以为《大学》《中庸》《论语》好像一开始老早就是被中国官方定为最高的神圣的“经”,其实不是这样的,但四书真正把它提高到经的位置,甚至把它放到比五经更重要的位置,是很后面了。你知道像《孟子》这些书名里都没有一个经字的是吧,其他五经里的《易经》《诗经》《书经》都带经字的,真正把它放到前面是什么时代开始的事情啊?你们知道吧?我觉得大家在熟悉经典的时候,要了解一下它的整个历史传统是怎么样的。真正把四书放到五经之前,比五经具有更高地位的是南宋朱熹之后才开始的,也就是说距今只有年的时间,但是孔子离今天年,其实在前面大部分的历程上,《论语》《孟子》这些书并没有后来这么高的地位。
我给大家看一下历代官订经的范围,西汉的五经,西汉大家都知道是独尊儒术的开始,《诗》《书》《礼》《易》《春秋》,诶?这个不是跟我们今天的讲法是一样的吗?好,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很多可能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可能是这边班门弄斧了。这《礼》经是指那本书啊?这个很关键。《诗》《书》《礼》《易》《春秋》,西汉的那个《礼》不是今天的《礼记》,因为大家知道《礼记》这本书名后面这个字叫什么?——记,是笔记,是读了《礼》经之后做的笔记,其中很多篇章是成书于汉代的。真正的《礼》经是指哪一本书?——《仪礼》,这本书我们现在一般人是吃不消读的,除了专家学者,里面都是些那个时代的繁文缛节,你说背四书五经,如果现在你让哪个小孩子去背《仪礼》那我觉得他脑袋有神经病,是吧,这里面都是那个时代的繁文缛节,你说抽一点东西背背还可以,你要让他把整本《仪礼》背下来,那我觉得简直是脑袋有问题。
所以大家要清楚这是西汉的“五经”,东汉又有“七经”的说法,但这个七经的说法已经到东汉最后的灵帝那个时候东汉末年有一本叫“熹平石经”(熹平是汉灵帝的第二个年号),熹平石经它把《论语》跟《公羊传》,《春秋》的一本传,大家知道“传”是已经比“经”更低一个档次的东西了,它是给经做补充做注释的,是吧,那么它把这两本书也跟五经放到并列在一起了。当然这“七经”到底是什么还有很多说法。王国维的《汉魏博士考》里面认为是《论语》跟《孝经》,你可以看到这里到东汉的时候,《论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并不高,比如扬雄就把《论语》作为“传”,王充更明确说《论语》非经。)很有意思的是,到唐初的“九经”里,又没有了《论语》。唐初时候的九经大家可以看一下,是把《春秋》替换为《春秋》的三传,把《礼》也就是《仪礼》替换为《礼记》跟《周礼》,那就变成九本。
然后到晚唐的时候,又加进了《论语》《孝经》《尔雅》,就是到晚唐的“十二经”,我们今天讲的“十三经”(又加进了《孟子》)最终是奠定在南宋的,至今不到年。而《孟子》,如果你了解《孟子》这本书的整个发展史的话,你就知道《孟子》有一个叫“升格运动”(或者叫“升经运动”、“贵孟运动”),它的地位其实在在早期还在不断地受到质疑和批评的,但是到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宋明理学开始《孟子》的地位大大上升,直至朱熹之后,把四书抬高到非常高的地位,所以我们今天讲“四书五经”这个词是来源于朱熹之后的,至今只有不到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先只是辅助“经”的“传”“记”,后来慢慢被尊为“经”,甚至凌驾于其他“经”之上。)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严重太死,觉得固定有那么几本书有史以来就是至高无上奉为神明的。不过话说回来,像《论语》《孟子》这样的书虽然历史上地位时有升降,但始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其重要性的确在大多数书之上,历史上可以被称为“经”的书大体上是不会逃出某个范围的。[我这里只是想说,一本书经典不经典,不能完全看时代或者别人把它抬得有多高,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对书要有自己鉴赏和判断的能力。中国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才是书的主人。不要把经看成是用来压人的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东西,“经”是那些“大人”创作的用来帮助人成为“大人”的。]
所以对那本书比其他书更“经典”,也不必太执念。比如有人说《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不是一上来就要读要背《易经》呢?我觉得不一定,“无可,无不可”,从《论语》开始也挺好。[还有一点,正史上对“经”的界定,局限于儒家(“独尊儒术”),我们今天可以放宽到道家、佛家等等,比如道家有《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冲虚经》即《列子》、《阴符经》等等,佛家有《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心经》、《坛经》等等。]
●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那么就今天而言,大家觉得哪些书是整个中国文化当中最基本的呢?我列几个单子,这个单子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我在生生学堂网上列了很多国学书单,就是近代一些名人开列的,我比较推崇的是钱穆先生的那份书单。钱穆先生年以及年在几个讲座里面提到,他列了几本“中国人人所必读书”,我们大家看一下。他年所列的9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近思录》是朱熹的,《传习录》是王阳明的,正好代表着后世儒学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理学一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不对啊。《坛经》是具有中国意义的佛教的唯一一本经典是吧,中国人自己写的可以被称为“经”的一个佛教经典,这九本书是中国儒道佛三家最重要的典籍。然后他在年新雅书院讲座的时候,把《大学》《中庸》拿掉,可能这两本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书是吧,是《礼记》当中的两篇,也可能因为是人人必读,要更加精简一点,所以最后减为7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那么就原典而言,所谓原典就是“轴心时代”(中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个书单里就牵涉到四本:《论》《孟》《老》《庄》。我个人以为,或者说从我自己的阅读史来讲,确实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四本。
当然,从《大学》《中庸》入手,也可以,因为这个气魄比较大是吧,但《大学》《中庸》你们读过吧,明显说理的、讲道理的东西太多了,但生动性远远比不上《论》《孟》《老》《庄》是吧。《论语》里是生动的故事,是亲切的对话。但是《大学》《中庸》一上来就是说理的,你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文化、文明的发展,越是源头上的书籍,越是生动的对话体,越到后来越是论理的独白体,是不是这样?越到后面就是一个人嘟嘟嘟嘟在那边自说自话,越前面都是一些教学现场生活现场的生动记录,原生态的一些东西,(它只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的呈现,而没有太多用人的头脑刻意造作的东西。)所以你看各个国家的经典比如佛经也是对话对吧,柏拉图也是《对话录》对不对,《论语》也是对话,都是对话,所以我个人是比较推崇《论》《孟》《老》《庄》这四本东西的,我觉得这是作为儒道的中国的最源头的基本典籍。[注:《老子》看起来是独白论说体,但我认为它蕴含着对话精神,我觉得它和后世那些独白论说的文章有本质的差异,我们可以想象它是从像《论语》那样的对话体中精选出来一些格言的汇编,它是把对话的背景隐去了而已。]
当然《孟》跟《庄》篇幅比较大,所以我说如果这个书单再精简一点,我觉得《论语》跟《老子》。我发现老早以前,年那个时候王财贵老师讲的那个(北师大)讲座里面,他说他比较推崇的好像是《论语》和《老子》,但是后来我发现他的整个思路有点窄化(“独尊儒术”了),就好像很少提《老子》了,虽然他印的书里面有《老子》,但是他讲座里不太提《老子》,更多是《大学》《中庸》《论语》。但我觉得如果按今天不是“独尊儒术”的话,《论语》跟《老子》这两本书。《老子》篇幅也比较少,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读读总是好的。
好吧,如果说你觉得我这个观点不一定靠谱,没关系,我下面列了几种,篇幅更大,梁启超先生《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他列了25种;胡适先生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39种;屈万里,非常出名的,我一个学生(徐凌啸)前个学期到台湾世新大学交流,他的老师的老师就是这个屈万里先生,屈万里是在注《诗经》《尚书》方面非常权威的一个学者,《初学必读古籍简目》38种;蔡尚思《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40种;庞朴《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你看大概就是二三四十种,不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书确实是读得完的。因为你想想,我们的语文课本数学课本,我们从小到大,学了几百本都不止了,如果这几百本书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替换成这几十本,那你是不是中国书都能读完好几遍了,对不对?
所以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打开这些链接去看一下,你们自己可以去筛选,但是这个范围已经框在那里了,中国最最基本的那些典籍已经框在那里了,跳不出去了,你不能说我拎来一本《弟子规》,说是经典,《弟子规》真的不是经典,但是《弟子规》可能作为蒙学来讲,确实是一本比较好的入门书,但它和四书五经是绝对不能等量齐观的,这个大家也是非常清楚是吧。好,这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
●看书与读书,二者截然两事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我今天讲法可能跟以前也不一样,我以前在读书会其中有一些公益点开起来的时候,讲过几次讲座,主要还是以人物为线索来讲,我讲一下近代那些名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私塾读经这种方式是如何有助于他们成长起来的,在讲这些人物经历的过程中顺便带到经典诵读的一些理念,但今天我直接来谈这些理念。
为什么要“读”经典,大家知道“读”这个字是言字旁加一个卖是吧,“卖”字本身是尺牍案牍文牍这个“牍”字的一个简写法、一个缩略体,它的意思就是,所谓的读就是把书上的木简上的文字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这叫读。那为什么强调“读”这个东西?这也是来校正今天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所谓的读书其实是看书,我们说阅读阅读,有阅有读,但实际上只是阅(用眼睛)而没有读(用嘴巴以及耳朵眼睛)。
但实际上古人是非常重视“读”书的,就是把文本用声音读出来,而且是越经典的书越适合“读”。我这里有一段是曾国藩在论读书里面讲的话,他说:“看书与读书,须画分为两事”,在另一段里他又讲这“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读书宜精宜熟,宜熟宜专,看书的话宜多宜速,不一样的。看就是浏览,我们现在浏览网页,浏览什么